作者:冯仲平(Feng Zhongping),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最近半年来,中国与欧洲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一方面,中国与欧方(包括欧洲国家和欧盟)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交流通过视频和电话等方式得以保持,另一方面双方关系明显面临一些严重挑战。3月欧方制裁中方以及中方实施反制裁后,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审批进程遭到“冻结”。6月美国总统拜登访欧,双方加大了对华政策协调。7月欧盟决定启动欧版“全球互联互通战略”,8月中国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进入9月以来,欧洲议会通过《新欧中战略报告》,而欧盟“印太战略”也正式浮出水面。
欧盟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战略报告的出台,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于中欧关系走向的广泛关注,也许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中国该如何与欧洲打交道?
欧盟的权力架构非常复杂,既有27个成员国政府,又有超国家机构,要和欧盟打交道就必须理解其各自的权能,还要清楚欧盟每一项重大决定都是成员国与成员国,以及成员国与欧盟超国家机构之间紧密互动和激烈博弈的结果。作为超国家机构之一的欧洲议会一直曝光度很高,经常通过一些对华涉华决议,我们该如何看?一方面我们知道其通过的很多决议不具法律效力,但另一方面欧盟又有不少法案只有得到欧洲议会的批准方能生效。前面提到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便是一例。近来引起中国企业广泛关注的“国际公共采购”法案,很多年前就由欧盟委员会提出,但其生效也需欧洲议会首肯。
欧盟不仅权力结构复杂难懂,在当今世界大变局下其对外关系也正步入快速调适期,让人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这就要求分析家们慎而思之,避免得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对美国的关系无疑最为重要,但现在这一关系日益错综复杂。一方面,欧洲很多国家和美国至今保持着冷战时期构筑的军事同盟关系。作为冷战产物的北约并没有因为苏联解体而解散,反而仍在招兵买马,扩大成员。目前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1个是北约成员国。“911”后集体出兵阿富汗、一年一度的北约领导人峰会、名目繁多的军事演习,无时不在告诉人们美欧同盟的真实性。正因为如此,人们经常会说美欧是一家人。但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全球战略重点东移以及美国政府不断推行的“美国优先”,欧美联盟内部矛盾层出不穷。特朗普时期,由于美国拒绝与欧洲盟友开展战略磋商,马克龙曾宣告“北约已经脑死亡”。在美国日益将中国作为其战略竞争对手的背景下,欧洲一直避免“二选一”,并千方百计既保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也不放弃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未来数年,这一点很可能还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在与美国有共同利益的方面,欧洲将继续通过跨大西洋联盟将其利益与美国捆绑在一起,而在与中国有共同利益的地方,欧洲还将与中国保持合作。
对于外界来说,这意味着欧洲发出的很多信息可能并不清晰,甚至自相矛盾。这就要求对美欧关系要综合把握,力避受一时一事左右。最近发生的澳大利亚核潜艇事件,之前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均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我们看到欧洲搞战略自主的决心更加坚定,但另一方面欧美关系的联盟性质并没有改变。总之,欧版互联互通战略和印太战略的出台,表明欧洲对华竞争的一面正在显著加大,但并不能由此得出“欧洲被美国拉过去了”或者欧盟对华已转向对抗的结论。
近年来困扰中欧关系的主要是欧洲对华认知和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国在欧洲眼里复杂化了,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经济竞争者,还是制度性对手。其结果是以往性质较为单一、发展较为稳定的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碰撞期。另外,中欧关系的变化也与欧洲重新定义自身的国际角色有关。世界大变局正在推动欧洲对其国际角色再定位。欧盟不甘心仅扮演贸易和经济行为体,成为一支地缘政治力量的愿望与日俱增。欧盟所希望的地缘政治力量是摆脱对其他大国的依赖,并如欧盟“外长”博雷利所言“能够在国际上像其他大国一样说话做事”。总之,对于中国来说,与欧洲打交道首先需要了解欧盟及其对外关系的复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