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永远的猪席:歪脖子、大蒜鼻、眯眯眼、满脸横肉、挺个大肚皮、走路一瘸一拐、梁家河小学博屎学历,母语满嘴错别字,English不识ABC,挑200斤走10里山路不换肩…….啊!牛B!兲朝总加速死!大国形象代婊!
马英九先生大陆行,参访,省亲,祭祖!作为台湾地区前最高领导人,其政治意味和深意,国台办和负责接待的各级地方政府都有准确定义和深刻解读,在此,我们不探讨!
我想说的是,他这趟行程,边走、边看、边听、边说、边写,所展现的文化传承与魅力,所呈现的温文尔雅、谦和而又不卑不亢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讲话朴实、亲民、接地气,令人印象深刻!让久经大陆官场的民众,感受到一股清流!
我们有些官员看到马先生的行事风格后,会不会汗颜?
有些官员,官不大职位不高,却往往行事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不可一世;讲话照本宣科,而且空话假话套话连篇,对历史对文化传承不上心,甚至对党纪国法都不牢记于心,没有敬畏之心,官老爷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我并没有为台湾官员歌功颂德的意思,只是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好的地方可能借鉴,也能更好的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思想,能够真正深入每个为官者的内心,并付诸言行!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马先生大陆行的相关场景,来看看他的言行举止和渊博的学识:
在湖南座谈时,他是如何阐述“一个中国”观点的呢?
他开场既没有去讲什么都是炎黄子孙、同根同种、两岸一家等正确的废话,也没有引用国共两党任何领导人的讲话,包括两岸都尊崇的孙中山先生的讲话!
他引用的是两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民国宪法。两部宪法都明确表述了是“一个中国”,而且具体讲到大陆的是1982年宪法的前言部分,台湾的是1987年修订的宪法。
宪法是什么?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这就从法理上明确了两岸都认同“一个中国”!
即使台湾民进党鸡蛋里挑骨头,恐怕也无法反驳!
大陆应该也不会有异议。
马英九的发言提到两岸按照彼此的宪法,都坚持一个中国,说明两岸之间不是两个国家,因此没有“两国论”或“一中一台”的疑虑。
至于“一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目前的状态下,肯定是各说各话了。这与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完全契合,马英九先生的政治智慧可见一斑!
马英九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此前从未踏足大陆,但在与湖大学生交流和祭祖诵读祭文时,居然讲的是纯正的湖南长沙话,可见其家教之严格。
而且,听说他可以在国语、英语、闽南话、长沙话四种语言间自由切换。马英九与陈吉宁会面时,就谈到ECFA用闽南话来念就是“会搁发”,意思是还会再发达的意思。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位华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他居然清楚的记得1937年赵丹《春天里》的歌词: “不用悲、不用伤,前途自有风和浪……向前进,莫彷徨,黑暗尽处有曙光”。
他们都牢牢记住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回到湖南湘潭老家祭祖。马英九受访时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是中国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多次强调,祖父给他们家的遗训:
“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时刻铭记于心,一辈子谨遵祖训,并始终身体力行!有多少人能做到!
我们时常讲,要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多少人思考过,到底要传承什么东西呢?其实“国学与家教”就是其精髓!
在武汉大学,马先生用几分钟时间讲解了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小说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不得不割让亚尔萨斯和洛林二省给德国,根据德国政府的命令,在这两省的学校不许再教授法语,只能改教德语。小说描述了语文老师是如何教最后一课法语的情形。明白了即使当了亡国奴,也要牢记自己的母语。
从1920年起,《最后一课》就进入了民国的语文教材,成为经典课文。
马英九先生可谓用心良苦,引用这篇课文,既回顾了台湾被抛弃的悲惨命运,同时,也表明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台湾民众的内心,更重要的是,隐喻法德之间百年世仇都能“一笑泯恩仇”,两岸更应该有理由、有信心走到一起!
以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深刻的大道理,比起直白的说教,更加受年轻人的青睐和接受!
读史方能明志,马英九先生在参访中,无论是涉及近代史的《开罗宣言》、《马关条约》,还是古人教诲、祖先遗训,无不信手拈来!
在参观孙中山纪念馆时,导览员提到中日甲午战争战败,马英九马上建议展览板上应加一句“割让台湾”。他说,“要写上‘去年今日割台湾,四百万人同一哭’”!
这句话又出自何处呢?现场包括解说员在内,恐怕都不一定知道。
这是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著名的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先生所写的著名诗篇《春愁》中的两句话: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马英九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还体现在其书法上,在拜谒中山陵时写下的“和平奋斗,振兴中华”八个大字,陪同人员无不赞叹其经过严格训练的书法功力!
我们再来看他的几幅其它书法!
出口即文章,挥笔成字帖!他既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学者,还是一位雅士!
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