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海外一家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曝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25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
这25篇论文的发表时间在1998年至2019年,贯穿詹启敏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授到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期间。其中24篇主要由两个匿名帐户举报,另外一篇由知名打假人伊丽莎白·毕克(Elisabeth Bik)提出质疑。
伊丽莎白·毕克是前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她因为多次揭露中国科研人员“学术不端和造假”,在国内声名鹊起,甚至因此被一些人认为专门挑中国人“下手”。
那么她是专门挑中国人的“刺”吗?看了下面几件事,你可能也会这样认为。
2019年11月14日,伊丽莎白·毕克在推特上发了一个帖子。她说自己正在看一个著名中国教授的论文,并贴出了12张实验图像,欢迎网友找出疑点。
两天之后,毕克在接受新闻采访时点名道姓,该教授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与此同时,她强调只是发现了曹雪涛团队的论文图片相似比率高于一般概率,而不是想就此事做出任何结论。
可事实上,毕克早在2016年就曾发表了一篇关于“生物医学研究论文中图像不当重复使用”的研究报告。她对40本杂志的26121篇论文进行了图像甄别,发现了782篇论文中的图像存在问题,而曹雪涛发表于2005年的一篇论文正是抽取的样本之一。
毕克一一通知了这些发表“问题论文”的杂志。曹雪涛这篇论文中一共只有五张图,五张图都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不像是“无意造成的”,理应撤稿。
然而,直到2019年10月份,毕克重新检查这些“问题论文”时,发现曹雪涛这篇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的“问题论文”只是刊发了一次作者勘误,勘误中说道“这些错误不影响论文的结论”。
这一结果令毕克愤怒不已,她马上开始了对曹雪涛300多篇论文的核查,最后整理出有质疑的论文超过50篇。这些论文中的图片,图像非常相似,几乎可以说是复制粘贴。
她说:“这相当于有人向你展示夜空的照片,并且你会在同一张照片中看到两个北斗七星星座。”
曝出曹雪涛论文涉嫌造假后,时隔不到一个月,伊丽莎白·毕克再次在PubPeer网站上提出质疑。这次她的质疑对象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的裴钢。
巧的是,在伊丽莎白.毕克提出对裴钢的质疑前,国内刚刚发生了一起“学术界大地震”。
2019年11月28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实名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裴钢和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学术造假。
毕克质疑的是裴钢参与署名的两篇论文,一篇在2014年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上,另一篇在2015年发表在《免疫学期刊》上。
在这两篇文章中,部分图片都存在特别相似的情况,她希望作者能够做出解释。
时间到了2020年1月份,伊丽莎白·毕克再次指向中国学者。毕克检索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常务副院长母得志研究团队发表的所有论文,发现该团队五分之一的论文都存在图像问题。
到了2月21日,伊丽莎白.毕克又曝出400篇论文或来自同一“工厂”,这些论文出自不同的机构,但这些作者主要来自中国的医院,而且似乎是由同一个“工厂”产生的。
上图来自 Christopher,FEBS Letters 592(2018)3027-3029,DOI: 10.1002 / 1873-3468.13201。
400篇论文中,这两张WB图来自不同作者的不同手稿,可是条带形状和背景模式存在极大的相似性。
除了WB条带问题,流式细胞结果中也被发现了相似的制造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是Q3象限阳性,Q4象限少许聚集,Q1和Q2散在。
另外,在这400篇论文中柱状图看起来非常相似,来自不同机构的上百篇论文存在相同的版面设计,标题结构也呈现出雷同特点。
涉及问题论文数量较多的医院有: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101篇论文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59篇论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23篇论文临沂市中心医院: 16篇论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6篇论文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论文12篇
有人匿名说:“国外的SCI杂志会出售版面,部分中国的学术工作者通过中介公司购买版面,再购买枪手公司的论文服务,然后SCI杂志刊登文章。”
这条产业链,皆大欢喜。
其实,早在2013年,《Science》就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揭露了中国的“学术黑幕”,见不得人的机构、腐败的科学家和编辑,他们将已提交或已被接收的论文以高价卖给在读的博士生。
事件传到网上,不少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心这件事的人,似乎都不大意外。
不到一年时间,伊丽莎白·毕克连续向多位中国学者提出质疑,他们中有高等学府校长、站在学术尖端的院士、专业领域的带头人和新一代科研人员等,他们学术造假?
伊丽莎白·毕克是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故意找中国的茬?她到底是谁?想干什么?
作为一名资深微生物学家,伊丽莎白·毕克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担任研究助理长达15年,后来在加利福尼亚州福斯特城的Astarte Medical做过科学总监。
2013年,她在阅读一本书时,偶然发现其中一个章节的大半内容都剽窃了别人的文章,于是当即指出了剽窃的真相。从那一年起,她就开启了自己的“打假之路”。
2016年,毕克下决心辞掉了斯坦福大学的工作,全职调查各类论文图像异常问题和学术不端问题,并且成为了科研打假网站Retraction Watch 和PubPeer的撰稿人。
毕克也确实在这样做。
当然,也存在一些人通过造谣论文造假而引发关注,但质疑的声音并不会带来坏处,因为真正的科研工作理应经得起质疑和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