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廷说过: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
文 | 颜昌海
著名博主高娓娓说,在欧美国人的眼里,亚洲人好像都长得都差不多。在美国久了,就基本上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日本人,哪是中国人,哪是韩国人。就像在一堆人中,我也能知道哪些是来自大陆,哪些来自香港,哪些来自台湾。特别是对女人的判断,经常很准确,不知道为什么。尽管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但香港,台湾,大陆女人就是有一种不同的感觉。
大陆女性,特别是50,60,70年代的女性,很多名字都比较雄壮,有时分不出男女,比如:卫,伟,华,斌,冰,……,看看身边的女性朋友的名字,就不难看出。这是因为文革前,毛主席一句“不爱红妆爱武妆”诗句,就似乎给大陆家长定下了一条铁律:女孩子的名字一定要雄壮,要阳刚,柔美的不要!
台湾女性名字一般情况下比较柔和:紫薇,婉怡,席慕容,还有琼瑶笔下那些迷死人的长头发女孩子们,名字美,人也美了。
总的说来,台湾女性就像她们的名字一样,比较女人,不管年龄大小,在不同的场合,会把自己打扮成女性,比同年龄的大陆女性“妖精”。参加台湾社团在美国办的活动,看到尽管五六十岁的女性,打扮得很优雅,也很鲜艳,头发也打理得很时尚,化妆口红,在舞会上跳舞,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没有觉得她们是老人。而大陆来的女性,到了50岁,就自己觉得是老女人了,很多情况下不爱打扮,更不用说化妆用口红了。事业上很有成就的,也不外乎只穿西装,就是打扮,也没有台湾老女人那种从里透出来的女人韵味。
有人说,台湾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所以传统文化还保持得很好,还有台湾开放得早,所以很多台湾女性的英语比大陆女士好,给人感觉台湾女士,特别是上年龄的女士整体素质要高一些。
台湾女性说话比较柔,特有的台湾腔,软绵绵的,给人的感觉很温柔。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很轻,很会注意说话的环境。就说女作家龙应台,那么硬的名字,写文章那么犀利,但说话声音很好听,很柔和。就算有些台湾女性长相不如大陆女性,但骨子里更有女人味,这种感觉跟漂亮、时尚与否无关。
大陆不少女性一般情况下,说话声音宏量,很有气概,斩钉截铁,有时候有些女士不管在哪里,说话时有点昂扬,大着嗓门吼,很有一些革命气概。大陆有很多美女,也很时尚漂亮,但一举手一投足,眉眼之间,美得有些“男人”。
台湾女人一般情况下,“自己什么都要能干,但在男人面前,就要什么不能干”。而在大陆受的教育,“妇女能顶半边天”,“勤劳勇敢”,所以就有什么自己都能干,不管是在谁的面前,所以才出了“女汉子”这个词。
有专门研究女性问题的专家说,台湾女人那种坚强和野心是在温柔的外表掩盖起来的,而大陆女人的勇敢和野心很容易就在表面上。
一位大陆的女人,和台湾的男士结婚后,感触颇多。她的感受是:台湾婆婆,大概快60岁了,在事业上很成功,管理一个3000多人的政府机构,一天在家里给先生炒鸡蛋时,被烧焦的油烫了,马上撒娇:“爸爸(台湾妻子很多习惯跟着孩子叫先生爸爸),你看,起了一个泡泡,好疼哦!”老先生马上过去,很心疼,赶紧拿起夫人的手,轻轻地吹,叫孩子们拿来烫伤药来。要是大陆的这个年龄的女性,上面这一幕的台词八九不离十会是这样的:“死老头,你看嘛,就是帮你,疼死了!还楞在那里干嘛呢,还不快点给我拿烫伤药来!”。
温柔这种东西在骨子里,是装不出来,不能速成的。
如果你在台湾找中国,也能感悟到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一些大陆客初看台湾,会有些心理落差,比如台湾怎么连个气派的机场都没有。然而,台湾不是用看的,台湾是要细细品味的。就像一个女人。人们所了解的中国,大陆只是一半,另一半在台湾。但这一半虽小,却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
他们的“爱”(愛)是有心的,他们的“亲”(親)是相见的,他们的“义”(義)中是有我的,他们的“庙”(廟)是经常朝拜的。中国汉字是现代人与古人交流的密码。密码不失,方能传承。
他们的书店是有主张的,坚守在黄金地理位置。逛书店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态度。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只会沦为低智商社会。
他们以忠孝仁义命名道路。台湾的路名很中国,香港的路名很殖民,大陆路名很革命。道路不只通东西南北,也通古今。东西主干叫忠孝路,南北纵横叫复兴路(台北);还有仁一路、信二路、义三路、爱四路(基隆);或者一心路、二圣路、三多路、四维路、五福路、六合路、七贤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高雄)。他们的机场翻修,会一步一个道歉启示。谦恭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公权更应如此。人脸是城市最细致的风景线。台湾人的脸从容淡定,优雅内敛。
他们会热心为陌生人指路,新一代甚至会拿出手机,耐心为你Google,将地图解释给你看。中华民族以助人为乐,美德有传。
他们一般不拒绝你借电话;迷路了警察不拒绝开车送你;你不买东西不会嫌弃你,会说“谢谢,欢迎下次再来”;临行前被告知,大陆砍价杀一半的作法在台行不通,且会招致鄙视。通常,他们不认同讨价还价,减半还价更是拒绝,买卖诚心、童叟无欺本是中国人的从商传统。
他们仍把“小姐”当礼貌的称呼,而“老师”是极令人尊敬的称谓。
友善是台湾人的关键词。友善不是标语,也装不出来,不是面子,而是里子。
他们仍保持里长、邻长的设置,居民一有矛盾或问题,先靠传统的办法协调。中国式友善是乡土社会出发,再扩展到陌生人社会的。
中华民族的里子是乡土中国。
台湾最值得推荐的是什么?导游说是人情和文化。真准,此两物大陆最缺。文化与人情没写在楼面上,却写在人脸上。
用“谷歌地球”俯瞰,台湾的城市与珠三角的城市并无大分别。可再看路牌,再看人脸,则是另一道风景线。
大陆与台湾,似曾相识又彼此陌生。台湾2300万人,大陆13亿人。究竟谁更代表那个传统的中国?在台湾找传统中国的味道,能感悟到久违了的温馨。
环游世界的学者金观涛曾说,走遍全球的华人社区,最适宜居住的还是台湾。
在台湾,机场的服务公司叫信实集团,英文sincere,信达雅,又合理念;货运公司的服务是“送至您府宅”,好一个久违的府宅;公汽公司叫“大有大巴”,大有是易经中的吉卦。
如果楼盘叫“将进酒”或“棋琴九重奏”,你不必称奇。或许你看惯了皇家御庭或欧陆风情。楼盘名称透出一座城市的底蕴。更多的底蕴在文字中。
台湾的斤两跟大陆不一样,还是十六两制,也就是说大陆半斤,台湾是八两。
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评语:北京好看不好玩,台北好玩不好看。北京最好玩的时候是1984-1988年。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五年,当然好玩。现在都跟权力玩,能有趣吗?!
台湾不是来看的,台湾是要来细细品味的,比如诚品。诚品代表台北的品味和抱负。不泡诚品,不能理解台北。目前,港澳和大陆的书店大都被挤出了黄金地段,而台北诚品还在坚守。在诚品最困难的时候政府曾出手补贴。逛诚品是一种享受,看多久都没人轰你,像是个图书馆可随处坐。年轻人看报刊的越来越少,但看书仍是必修。一本书通常在二三百元新台币(四五十元人民币),学术书更贵。读书是一种态度,是不沦为“低智商社会”的保证。
在诚品书店,设计书刊充斥着书架。从1990年代至今,台湾成功从为别人代工到自主设计。这个转变要求台湾人了解客户消费心理和生活方式流变,做好研发、设计、行销、广告等微笑曲线的两端。由此,亦要求台湾人从集体化的生活转向个体化的生活风格。这是杂志人詹伟雄的总结。
旅游台岛,沿途有许多主题民宿(家庭旅店),尤其在最南端的垦丁,均是小而精,透着主人的趣味。每间店,每座城市,都应和着传统与创新。
创新不忘本。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笔有千秋业”文人字画展最令人肃然起敬。故宫不只展现帝王将相,不只展现锦衣玉食,还有文人情怀。
去台湾时若值暑假,“百年树人”的学生夏练营随处可见,其中一个内容就是拜庙。台湾教育宗旨是“德、智、体、群、美”,袭了蔡元培等先师们的训导。其中德育是最重要的环节。“品格教育”包含人品、道德与人格等,再延伸出诸如关怀、公平、尊重、责任、感恩等价值观。台湾大专院校都开设一个学期的劳动服务课程,内容是做社区服务、劳动服务的工作。
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而不为成为音乐家练钢琴,不为成为画家欣赏绘画,而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伦理教育,学工的学习工程伦理,学商的学习企业伦理,特别医学系对伦理教育非常重视,做医生不能为了赚钱。卢梭说:“不管学生将来入何等职业,先使他成为一个人。”
假如去台湾观光,错失了自然美景不足惜,因为大陆也有,但若错失了文化就未能触摸到这个小岛的核心。因为文化是台湾最大的附加值。
台湾大致几类电视节目:最多是娱乐节目,然后是美食减肥生活类,最后才是新闻类,且以社会新闻为主,偶有政治辩论,也是脱口秀。“全民最大党”则属娱、政跨界的两栖节目。当然还有大爱、人间卫视等教化电视。
台湾人八成信佛教,全岛庙堂多达万余座。
著名的佛教的“四大”是:佛光山、法鼓山、中台禅寺和慈济会。街头宣善的提示更是随处可见。领导人或地方官常去拜庙以便亲民。比如土地庙的社会功能非常直接:护国佑民。
资料显示,台湾人信奉的第一是妈祖,第二是观音,第三是土地公。什么叫人间佛教?就是寺庙在人间。无论是阳明山上或居民小区,庙堂端坐其间。关于信仰,台湾人的理解是,只要大家集中愿力,定有好果,与迷信无关。韩国和台湾近几十年来可谓政局更迭频繁,间或丑闻不断,但在社会基本面上人们还是淡定的,是宗教维系着一方安定,而非什么政党。
在高雄宾馆里每个房间放着三本书:佛教圣典、圣经、证严的《静思语》,它们和谐共处。这就是和谐社会。和谐,首先得有起码的价值观。
除人间宗教外,台湾人的工作观也值得称道。工作是生命的实现,而非纯为劳作和生计。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只是勤劳也有不同的价值观。
不说说小吃好像对不起台湾。康师傅牛肉面在大陆吃香可在台湾不名一文。在台湾随便一家阿公阿婆的馆子都有上百年,并不因城管扫荡一空。
小吃摊是城市一道诱人的风景线。“非50年不够道地”,这是一位杂志同仁定下的吃规。看来,没有城管的城市很美好。
百年老店,子承父业,子将老店品牌化,用现代手法包装家族产业。就像对待传统,自豪与自尊,首先得有用,才谈得上再造。传统文化亦同理。一家牛肉面馆往往是两代甚至是三代同堂,一代传一代,下一代并不以做饮食业为低下,相反有种家族荣耀在其中。店家一天干上10小时,汗流浃背但很快乐。因为是自己的、家族的事业,人有长远预期,所谓有恒产有恒心。
屏东有家“四学士牛肉面馆”,一家四姐妹皆学士学位。全都干上了牛肉面。台湾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创业,喜欢无拘无束。台湾大学毕业的起薪是2.4万元新台币(约五千元人民币),比起给人打工,还是有自己的小店或小工作室更惬意。
台湾小吃首推台南,尤其是赤坎老城一带,在那弯如肠道的巷子里,小吃店、庙子、风水铺子一应俱全,有个风水铺还有与马英九的合影。城市的灵魂就埋藏在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四神汤,用薏米、白果、山药炖猪大肠,汤是用骨头吊足火候的,呈奶白色,极鲜美。待付账时,老店家过来先把硬币的面朝上再收下,她说蒋公头像是不能朝下的,这样不敬。
台湾小吃为何能做到精致细腻、原汁原味,一言以蔽之:“有根”。一家店做死这条巷子,一百年不变。大陆老字号要么被公私合营,要么盲目扩张,都失去了根基。小吃如此,民族亦如此。反观“五﹒四”一代,都是有国学家底的才喊出民主、科学,终成一代学贯中西的大师。无根如浮云!
中国的食品危机,多数坏在了人们没有了长远预期,捞一票就走。
“富过三代,才知穿衣吃饭”。台湾“饭店教父”严长寿概括了台湾社会的三个阶段:第一代由贫转富,暴富之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口味很重;体态臃肿、血压升高之后,转向第二阶段,即讲究清淡、健康、均衡;第三阶段人们不只为口腹之欲和健康而吃,而是要吃出文化、吃出艺术来。台湾正从新富到成熟社会转型,而大陆还处于新富阶段。新富的另一个说法是暴发户。
两岸对比,从社会进程上看,台湾提前二十年预演了这个过程。
传统的环境观是天人合一,这一点台湾人做得不错。导游笑称LV包包是用来装垃圾的——出外垃圾只能兜着走,因为街头很少有垃圾桶,这是敦促你少制造垃圾。餐盒不能丢公共垃圾筒,否则被罚。
人行道上,汽车如果离行人少于三米司机会被罚款600元台币。这才叫人道主义,我们这边则是车道主义,汽车从来不让人,还嫌你走得慢猛按喇叭。
台湾大部分地区民风纯朴,即便在台北摩托车夜晚也是放在外面一排,无人看管。逛夜市你不用担心被偷包。打的不用担心被宰,因为司机担心被投诉。在台湾,被投诉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除选战期间,台湾人基本上离政治很远。
在台湾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政治无处不在的社会不是好社会。
旅游就是现代人的朝圣,从别处寻找生命体验。
大陆与台湾,似曾相识又彼此陌生。台湾2300万人,大陆13亿人。究竟谁更代表那个传统的中国?在台湾找传统中国的味道,能感悟到久违了的温馨。